《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》中习惯五【知彼解已】篇幅中谈论了如何聆听和有效地沟通的问题。作者描述了当代人在谈话时出现的问题,并给出一些如何有效地沟通的见解。我比较认可作者,并觉得作者的方法值得我们参考,在这里总结一二。

现实中两个人在交谈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在理解对方,而是为了做出回应。这种人要么说话,要么准备说话,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,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。他们通常有“是的,我知道你的感受。”,”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,我的经验是……“。他们总是把自己的经验灌输给别人。

事实上,谈话需要的是以理解为目的的聆听,要求听者站在说话者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感受。聆听者不必以已度人,也不必费心猜测,所要了解的是对方的心灵世界。倾听是为了理解,是心和心的深圳交流。

我们在听别人讲话时总是联系我们自己的经历,因此自以为是的人往往有四种“自传式回应”的倾向:

  • 价值判断–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或不接受

  • 追根究底–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

  • 好为人师–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

  • 自以为是–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行为与动机

价值判断令人不能畅所欲言,追根究底则令人无法开诚布公,这些都是经常造成亲子关系的一大障碍。

请看下面一对父子的对话,先从交亲的角度来看:


子:“上学真是无聊透了。”
父:“怎么回事?” <----【追根究底】

子:“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。”
父:“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,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,你就忍耐一下吧。” <----【好为人师】

子:“我已经耗了10年了,难道那些X+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?”
父:“修车?别开玩笑了。” <----【价值判断】

子:“我不是开玩笑,我的同学乔伊辍学修车,现在月收入不少,这才有用啊。”
父:“现在或许如此,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。你不会喜欢修车的。好好念书,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。” <----【好为人师】

子:“我不知道,可是乔伊现在很成功。”
父:“你已尽了全力吗?这所高中是名校,应该差不到哪儿去。”<----【好为人师】、【价值判断】

子:“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。”
父:“你知不知道,把你养到这么大,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?已经读到高二了,不许你半途而废。” <----【价值判断】

子:“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,可是不值得。”
父:“你应该多读书,少看电视——” <----【好为人师】、【价值判断】

子:“爸,唉——算了,多说也没什么用。”

这位父亲可谓用心良苦,但并未真正了解孩子的问题。让我们再听听孩子可能想表达的心声。


子:“上学真是无聊透了。” 【我想引起注意,与人谈谈心事。】
父:“怎么回事?” 【父亲有兴趣听,这是好现象。】 

子:“学的都是些不实用的东西。” 【我在学校有了问题,心里好烦。】
父:“我当年也有同样的想法。” 【哇!又提当年勇了。我可不想翻这些陈年旧账,谁在乎他当年求学有多艰苦,我只关心我自己的问题。】“可是现在觉得那些知识还挺有用的,你就忍耐一下吧。” 【时间解决不了我的问题,但愿我说得出口,把问题摊开来谈。】

子:“我已经耗了10年了,难道那些X+Y能让我学会修车吗?”
父:“修车?别开玩笑了。” 【他不喜欢我当修车工,不赞成休学,我必须提出理论根据。】

子:“我不是开玩笑,我的同学乔伊辍学学修车,现在月收入不少,这才有用啊!”
父:“现在或许如此,以后他后悔就来不及了。” 【糟糕,又要开始说教。】“你不会喜欢修车的。” 【爸,你怎么知道我的想法?】“好好念书,将来不怕找不到更好的工作。”

子:“我不知道,可是乔伊现在很成功。” 【他没有念完高中,可是混得很不错。】
父:“你尽全力了吗?” 【又开始顾左右而言他,但愿爸能听我说,爸,我有要事跟你说。】“这所高中是名校,应该差不到哪儿去。” 【唉,又转个话锋,我想谈我的问题。】

子:“可是同学们都有同感。” 【我是有根据的,不是信口雌黄。】
父:“你知不知道,把你养到这么大,你妈和我牺牲了多少?” 【又是老一套,想让我感到惭愧。学校很棒,爸妈也很了不起,就只有我是个笨蛋。】“已经读到高二了,不许你半途而废。”

子:“我知道你们牺牲很大,可是不值得。” 【你们根本不了解我。】
父:“你应该多读书,少看电视——” 【问题不在这里。爸,你根本不明白,讲也讲不通,根本不该跟你谈的。】

子:“爸,唉——算了,多说也没什么用。”

这个例子充分显示有效的沟通多么不易,了解他人又是多么重要。正确的沟通方式也就是移情聆听,至少包括四个阶段。

第一阶段是复述语句,这至少能使人专心聆听。

子:“上学真是无聊透了!”
父:“你已受不了了,觉得上学太无聊。”

第二阶段加入解释,纯用自己的词句表达,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。

父:“你不想上学了。”

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,右脑发挥作用。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,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。

父:“你觉得很有挫折感。”

第四阶段是既加以解释,又带有感情,左右脑并用。

父:“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。”

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,不仅能了解对方,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,勇于表白。再以前面的例子说明。


子:“上学真是无聊透了!” 【我想引起注意,与人谈谈心事。】
父:“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折感。” 【对,这正是我的感觉。】

子:“没错,学校的东西根本不实用。”
父:“你觉得读书对你没什么用。” 【想想看,我是那么说的吗?】

子:“对,学校的不一定对我有用。你看乔伊,他现在修车技术一流,这才实用。”
父:“你觉得他的选择正确。” 【嗯……】

子:“嗯,从某个角度看确实如此。现在他收入不错,可是几年后,或许会后悔。”
父:“你认为将来他会觉得当年做错了决定。”

子:“一定会的,现在的社会里,教育程度不高会吃亏的。”
父:“教育很重要。”

子:“对,如果高中都没毕业,一定找不到工作,也上不了大学。有件事——我真的很担心,你不会告诉妈吧?”
父:“你不想让你妈知道?”

子:“不是啦!跟她说也无妨,反正她迟早会知道的。今天学校举行阅读能力测验,结果我只有小学程度,可是我已经高二了!”

儿子终于吐露真言,原来他担心阅读程度不如人。此时才是父亲发挥影响力,提供意见的时刻。不过在开导过程中,依然要注意孩子言谈间所传达的信息。若是合理的反应不妨顺其自然,但情绪性反应出现时,必须仔细聆听。

父:“我有个构想,也许你可以上补习班加强阅读能力。”

子:“我已经打听过了,可是每星期要耗掉好几个晚上!”

父亲意识到这是情绪性反应,又恢复移情聆听。

子:“补习的代价太高了。”

子:“而且我答应同学,晚上另有节目。”
父:“你不想食言。”

子:“不过补习如果真的有效,我可以想办法跟同学改时间。”
父:“你其实很想多下点功夫,又担心补习没用。”

子:“你觉得会有效吗?”

孩子又恢复了理性,父亲则再次扮演导师的角色。